Discuz! Board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

资讯

订阅

为什么中科院院士表示:房梁吊块肉,都比张衡的地动仪强

2022-12-04| 来源:互联网| 查看: 317| 评论: 0

摘要: “通体玄黄、形如大瓮、外有八龙含珠、下有八蟾静坐”这是一台古老而传奇的仪器,在中国几近家喻户晓,对于......
海外微信钱包充值

“通体玄黄、形如大瓮、外有八龙含珠、下有八蟾静坐”

这是一台古老而传奇的仪器,在中国几近家喻户晓,对于一台机器来说,是难得的荣耀。

在汉顺帝三年十二月底,大汉洛阳城外的南郊一所名为灵台的建筑内,放置着一尊造型奇特、为当时人所不解的仪器,它静静安在这里很久,却从未有过响动,而在这一天,仪器上的某一颗铜柱轻轻颤动后落到了下方的蟾蜍口中。

站在一旁的老人立即捕捉到了这个现象,这个看起来令人不知所以的情况竟然让他浑身颤抖,他愣住、继而大笑,然后狂奔着跑出了大门。

这人的名字叫张衡,时任太史令,负责起草文书、记载史事、管理天文历法、祭祀。

出门后的他直奔皇宫,在觐见圣上后,他严词警告汉顺帝,未来不久西北地区就将发生一场不小的地震,包括皇帝在内,朝堂上众人鸦雀无声,虽然那时的人较为迷信,但像张衡的这种话还是谁也不会当真,并且当时没有任何人感觉到地震即将来临的征兆。

但就在几天之后,陇西的急报传到了京城:果然发生了一场地震。

这就是张衡的故事,也是地动仪的故事,从这以后的许多许多年里,它几乎被列为和四大发明同等级的古代黑科技产品而被广为流传,成为了超越时代的杰作。

现代地震学之父米尔恩认为地动仪是地震仪器的先驱,联合国知识产权总部的展览厅中也摆放着一具它的模型。

后来,地动仪也被编入了中小学教科书当中,成了必学的项目之一,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,无数后世科学家的复原、推理,它很快又变成了众矢之的,最关键的问题在于,这件仪器并没能保留下来,甚至没有丝毫与其相关的残片存世。

即便是我们所最为熟知的那幅图片,其实也不过是想象图而已,这让质疑的声音纷至沓来——地动仪真的存在吗?它真的能预测地震吗?

首先一个问题便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:张衡是在什么情况下制作出地动仪的?

张衡在历史中的最杰出的面貌就是科学家,这让大多数人对他的人生经历知之甚少,看到他一生做官做的也不高,或许觉得他是官场郁郁不得志才投身科学。

实际上,张衡出身于南阳郡宛县的豪门大族,他的祖父是光武帝刘秀亲封的蜀郡太守,曾多次大破匈奴,曾有一千骑兵击退万余匈奴部队的惊人战绩。

张衡也自幼饱读诗书、天赋异禀,不过他性格十分散漫洒脱,年轻的时候便离家远游,到处游山玩水、结交各地的学者名流,也因此了解了算学、天文、地理等一系列杂学。

虽然有家族背景、有文才学识,但他从来就无意做官,而且早些年间对研究机械也并不投入,大多数的心思还是放在诗词歌赋上,在汉和帝年间,国家多次征召他做官全部被他拒绝。

直到后来,朝中政局发生剧变,东汉的皇权和外戚家族的权力发生了多次碰撞,汉和帝去世后,邓太后垂帘听政,她的手段很温和、治国也较为贤明,于是社会、经济、文化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。

也就在这个时候,张衡终于应大将军邓骘之邀进入朝廷,成为了一名郎中,属于闲职。

站在地理的角度来讲,东汉时期是一段非常特别的时期,从刘秀在位的时候开始,全国大小地震就不断发生,到了后来更是愈加严重,汉和帝刚刚登基的这一年,凉州直接爆发了一场高达6.8级的大地震。

此时张衡已经就任太史令了,在古代,这种事情和天文历法脱不了干系,所以也属于张衡的管辖范围,最重要的是,他是个心怀天下的人,在看到那些黎民百姓因地震而家破人亡、断肢殒命的情况下,他无法坐视不管。

而在千年以前,人们看待地震的眼光是复杂的,皇帝不会第一时间抚恤灾民,而是会下一道“罪己诏”,再罢黜几位大臣,因为地震是上天降下的灾罚,是人间王朝政德有失的表现。

当时的朝中的确宦官当道、权贵奸佞横行,斗争不断,但这些不是张衡所可以改变的,他能做到的,只有尽自己的能力,去对抗地震。

对抗,首先就要预测。根据东汉的行政划分,京城之下,只有州、郡、县三级,而且通讯不发达、人口密度低,这就导致了调查的困难,譬如地震的消息,呈报到皇帝手上都是非常笼统的。

“郡国三十五地震,或地坼裂,坏城郭室屋,压杀人”

也就是只能以郡为单位,县的情况根本难以清查,这让张衡十分头痛,有的时候京城里已经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感,但报告上只说是很大一片地方在地震,

比如这个“郡国三十五地”,就差不多有全国三分之一的大小了,根本不知道地震究竟发生在哪里。

不但百姓需要张衡,皇帝也需要张衡,在那几年当中,邓太后去世、皇位易主、地震,接着汉安帝去世、皇位易主,再地震,即位的汉顺帝才年仅十四岁,简直惶惶不可终日,当时观星、测气象已经颇有些经验了,可还从没有人观地的。

于是在公元128年的汉阳大地震之后,张衡便抛却了一切,潜心投入自己的研究当中,经过四年的时间,张衡就完成了了试验、设计、制模、铸造和安装调试等全部工作,然后掏出了自己的心血之作——候风地动仪。

根据记载,这件器物用纯铜打造,外形如同一个大瓮,外壁攀附着八条雕龙,口朝下,嘴里都衔着铜丸,在它们的下方则是对应的八只铜制蟾蜍,一旦何处地震,那个方位的铜丸就会落下。

这自然是一项开创性的发明,而在当时则根本不为人所理解,除了张衡本人以外,没谁相信它真的有功效,但在公元134年成功验证了陇西地震以后,这具仪器便让满堂震惊,此后又多次验震,“验之以事,合契若神。”

张衡因此而被擢升为侍中,位同三公,终日常伴汉顺帝身侧,几乎所有重大决策、意见他都要先过问张衡,这也让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,也是唯一官居皇帝左右的科学家。

汉顺帝甚至因地动仪的问世而特意铸鼎,以铭文记载此事,沉于西鄂水中,众所周知,能被记录于鼎上的,无一不是历史中极为关键的大事。

而后来,随着东汉末年时局的日益崩坏,张衡也早早辞官回家归隐山林,在永和四年,这位一代木圣溘然长逝,享年六十二岁。

在他死后五十年,西凉董卓携铁骑进京,而后被关东诸侯联军击败,他临将撤离之前,为了不给敌人留下任何钱粮,便对这座千年古都纵手放了一把大火,在火中,南郊的灵台也难逃厄运,置于其中的地动仪同样从此化为飞灰,世间无存。

万物都会腐朽,但千年以来,在历代的典籍文献当中,地动仪的故事被一直记录下来,直到今天,变成了中华民族科学史上的骄傲。

可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,有人第一次提出,候风地动仪真的有实际效用吗?要知道,当时早已有了地动仪的复原模型,可根本是无法实际演示的,只能用于展览。

后来又有人爆出“课本上的地动仪图案只是模型,不是真正的张衡地动仪”,虽然其实书上明确写清了这一点,但许多人都存在这个认知上的偏差,所以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。

从这之后,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学界都开始聚焦在了这个问题之上,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大,以至于有人提出“地动仪只是个摆设”。

实际上,这一切的源头,都在于《后汉书》中对地动仪的两句记载:

“中有都柱,傍行八道,施关发机”。

这句话其实记载的就是候风地动仪内部的结构,但内部结构显然才是最重要的部分,却只留下了这么十二个字的隐晦记录,让后人完全无法揣摩当时真品的具体构造,而任何一样古物,如果没有保存下来、没法复原出来,就很难得到认可。

1951年,著名科技史学家王振铎挥笔写就《张衡候风地动仪的复原研究》论文,并造出了第一台地动仪复原模型。

这是一台“直立杆”地动仪模型,即仪器内部竖着一根上粗下细的铜柱,上面的机括分别连接着外面的八条雕龙,一旦地震发生,铜柱便会向该方向倒去,同时触发机关使对应的铜球落下。

但很快,该模型被遭到了全盘否定,因为经过实际测验,它根本无法根据震源而指出正确的方向,也无法排除一些非地震的动静。

在这种情况下,甚至有某位院士直言:“房梁上吊块肉都比这个要强”。

但在王振铎之后,我国以及海外诸多学者都对“直立杆地动仪”进行了无数次反复的研究尝试,可最终竟无一人成功,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前提下,众人就不免产生这样一个念头:或许候风地动仪本身,就是一个无用的设备。

而在几十年以后,中国科学院教授冯锐有了新的想法,他觉得“中立柱”的念头就是错误的,张衡的地动仪可能采用的是“悬垂摆结构”,就是在内部悬上一件重物,通过地震波冲击重物来达到验震目的。

很快,到了2004年,冯锐便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复原出了一台地动仪,也是所有复原模型里,唯一一件真正可以监测地震的仪器,不久后便得以在中国科技馆新馆内展出,让人们得以亲身感受老祖宗的智慧。

冯锐复原的地动仪

可是风波仍未停歇,几年以后,张衡以及地动仪的内容在教科书中被全面删除,原因正是因为冯锐的这台地动仪不能服众,而究其原因,则是和历史记录不符。

如果站在学术界的角度,这个说法其实很严谨,因为根据历史记载,当初张衡亲手打造的原版地动仪,的确和冯锐所研究出来的模型天差地别,他的这个模型其实是站在现代验震器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,绝不是真正的“原版”。

张衡地动仪的精髓在于那根所谓的“都柱”,虽然没人搞清楚那究竟是个什么玩意,但不弄明白就始终无法做到真正复原,无法堵住悠悠众人之口。

在长达近百年的时间里,诸多科学家、学者围绕着这个地动仪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辩、研讨和实践,大家几乎想尽了一切方法去探寻那长达千年之前,封建落后时代下的书生张衡,究竟是怎么样做出一台如今也无法复制,但却能测验地震的仪器来的。

而直到今天,这个问题仍旧没有得到解决,我们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,一大规则便是“孤证难立”,在地动仪本身未留存,加上后来许多有相关记载的史书失传的情况下,这便成了“孤证”。

但我们自然清楚,张衡的科学实践超越了时代,他的研究发明绝不只是“民族的向往”或“盲目的自信心”,而是实际存在过的伟大创举,它代表着渺小的人在面对着浩瀚的自然时,开始观测、发现、研究、创造。

分享至 : QQ空间

10 人收藏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收藏

邀请

上一篇:暂无
已有 0 人参与

会员评论

关于本站/服务条款/广告服务/法律咨询/求职招聘/公益事业/客服中心
Copyright ◎2015-2020 昌图新媒体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Powered by 昌图新媒体 X1.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