订阅
支付宝充值服务 https://www.cvpka.com/p/zhi-fu-bao-chong-zhi/ 点击上方“医学之声”,关注后了解更多精彩内容! 来源:医学之声 广州单日新增过千的感染数,让人们把目光再次投向新冠病毒的传播方式。 官方疫情发布会公布了部分原因: 病毒在楼栋密集、巷道狭窄的环境下,极易造成气溶胶传播; 城中村人口密度较大,也为快速传播创造了条件; 感染人数爆炸式增长的广州,气溶胶为什么能带来如此恐怖的数据? 气溶胶传播的“温床” 广州这次疫情爆发的位置很特殊,是在一个人口相当密集的城中村。 去过城中村的朋友应该都知道,弯曲的过道与狭窄的间隔,两栋居民楼紧紧挨在一起,还有极其普遍的加盖、外扩现象。 不仅有“握手楼”,还有“亲嘴楼”。 楼与楼之间的间隔,抬头只能看到“一线天”。 因此城中村的房子,就像楼海中枝杈繁杂的珊瑚群。 拥挤的建筑分布、互不贯通的排列方式,让整片城中村的通风状况很不理想。 尤其是在吹拂东南季风的广州,想要通过顺畅的气流疏散病毒更加困难。 另外一个问题,为了简化房屋结构、节省成本,城中村通常雨污不分,从顶层流下的雨水与居民生活污水共同排放。 在单管道排放的设计下,味道重不说,病毒很容易存活在阴暗潮湿的管道内壁。 而贯穿上下的气溶胶传播,也就在这时发生了。 病毒携带者的排泄物通过单一管道排放,病毒逸散在狭小空间中形成气溶胶,造成上下层互传现象。 原本感染概率极小的气溶胶传播,城中村反而成了最适合的温床。 防不胜防的“楼宇杀手” 是否还记得“淘大花园”的惨痛教训? 2003年3月底,香港淘大花园E座出现一起大批居民集中感染SARS——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的事件。 这些感染的居民平时互不接触,完全搞不懂“病从何来”。 经过流行病学进一步调查,找到了感染源头,发现一名感染SARS的患者在3月14日探访单位在淘大花园E座的兄弟,探访期间腹泻并使用淘大花园的厕所。 调查人员在环境调查时,明显闻到一股臭味。 后经居民反映,淘大花园的排水管为U型结构,原本有储水隔气的作用。 但是某些U型管失去了原本的作用,导致大量废气囤积其中。 启动浴室排气扇时,空气会从污水管倒流进浴室内。 E座的SARAS病毒,就是通过这样的途径实现了气溶胶传染。 2021年11月发生的一起室内感染,也证实了气溶胶会在上下层之间传播。 11月1日,北京昌平的一个五口之家确诊新冠。 传染源头是这家的男主人,他隔离返家,仅仅数日就感染了其他的家庭成员。 但该病例在返家前数次检测结果皆呈现阴性。 虽然作为次次密接被隔离,但与其接触的次密接同事新冠检测结果为阴性。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,该男子身上携带的德尔塔毒株并非“凭空出现”,其来源是隔离时居住在他下层房间的感染者。 该男子在2021年10月22日至27日与输入病例A共同隔离在某酒店的上下层,两人房间的卫生间管道相连,上下贯通。 卫生间均没有排风扇,楼顶也没有强排措施,把病毒的通道限制在了狭小的单一管道内。 对此,相关人员进行了环境调查,在两个房间的管道壁发现了两件核酸阳性。 调查确认了此次事件的传播途径:病例A在隔离酒店期间通过呼吸、说话、咳嗽、排泄等过程产生病毒气溶胶,并在与男子的房间共用的通风管道内部沉降富集。 病毒在阴冷潮湿的通风管道内存活时间较长,导致病例A可能通过隔离酒店卫生间的通风管道造成病毒气溶胶感染。 这简直是“淘大花园”的缩小版。 在密集且通风不畅的建筑内,气溶胶传播的危险性被放大数倍,还可能造成其他成员的续发感染,可谓是防不胜防。 “卷土重来”的气溶胶,如何避免? 气溶胶传播的存在并不是谣言。 早在2020年2月8日,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曾群在上海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,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、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三种。 气溶胶传播概率小于另外两种,但并不等于0。 它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,形成气溶胶,吸入后导致感染。 当身边没有病例或病毒携带者时,气溶胶传播发生的可能性并不高。 但如果与病例处于同一密闭空间,发生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。 同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郭威说,气溶胶是悬浮在气体中的颗粒,形成空气中的小液滴。 它并不是一直飘,很容易沉降,附着在物体表面。 当感染者咳嗽、咳痰时会将携带病毒的液滴喷洒在空气中,形成气溶胶。 类似于城中村密度过大的建筑群或者是单一的排放管道,在室内密闭的情况下,很有可能吸入病毒,造成感染。 因此,我们对付“无处不在”的气溶胶,要对症下药: 如果楼上楼下有感染者,要注意勤通风、勤换气、勤消毒,防止气溶胶在密闭的空间内部沉降,也要经常擦拭打扫家具等容易附着病毒的物品; 如果邻家有感染者,通风时要注意错峰换气,类似于“握手楼”等排列紧密的楼群,不建议频繁的开窗换气,防止病毒飘入。 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,戴口罩是必要的,气溶胶的传播途径也包含在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之中,而戴口罩可以有效防范这三种途径的病毒入侵。 如果进入高风险场所,返家也要及时消毒,防止携带病毒入室。 只要用对了防疫方法,气溶胶传染并不可怕,科学的措施会让病毒无所遁形。 面对传播能力更强的奥密克戎,我们更应该提高警惕,对自己的健康负责。 医学之声出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医学之声 与180万医者一起 每天成长一点点! ![]() |
10 人收藏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收藏
邀请